“学程周”:构建儿童学习新样态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17-03-29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
    当前,许多学校在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的实施路径,南京市拉萨路小学的智慧教育引发了广泛关注,而“学程周”就是拉萨路小学实施智慧教育、构建儿童学习新时空的实践样态。

    何为“学程周”

    何为“学程周”?“学程周”是一种新的学习形态,它突破传统的学习时空,每学期集中利用一周学时(6年12周),以项目化的课程组织方式,引导儿童回到知识发生的现场,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,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,亲历知识发生和应用的过程。

    在这一周里学生“不上课”。学校通过统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、校本课程和各学科课程的课时,拿出一周时间,让学生组成5到8人的学习小组,从校内走向校外,置身于真实的活动情境,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、能力,智慧加工信息,建构意义,解决问题,升华情感

    众所周知,学习时空是教育的保障。没有时间就没有教育,没有空间也没有教育教育是在具体的时空中发生的,但传统教育的时间是割裂的固定的,空间是封闭的狭小的,人员是单一的孤立的。“学程周”的实践,推倒了学校的围墙,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的界限,学习场馆灵活转换,参与者的角色动态转变,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。

    这是一种全新意义上的儿童课程形态。以“项目研究”融合学习活动,以“主题活动”打破学科壁垒,以“周”消解时间边界。它是从拉萨路小学15年校本课程变革中逐渐成长起来的,又是基于梳理国家课程基础之上的补白与拓展。围绕着儿童的学习,教师、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等共同建构起“综合育人共同体”。拉小三轮“智慧园”课程实践,则为“学程周”实践探索提供了厚实的基础。

    “学程周”的实践路径

    “学程周”吸收情境化学习、融合课程、在线学习等当代儿童学习理论和课程理论,围绕建构新型儿童学习模型、建设多样化学习资源平台、提升教师现场指导能力和培育儿童课程参与能力等目标,创新“学程周”的实践路径。

    具体而言,学程周实践路径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。

    一是学习组织重构。

    在“学程周”中,学者与教者的角色发生了改变,教师角色从忠实的执教者向学习向导者转变;儿童既是学习者,又是设计者、评价者;家长既是支持者,也是学习者……大家的角色在实践中动态转换。围绕儿童的学习,教师、家长和社会人士等共同结成“综合育人共同体”。

    二是学习样式重塑。

    在“学程周”中,儿童的学习样式主要包含四种:

    伙伴协同的“项目学习”:在“学程周”中,学生可以选择合作研究的伙伴,与伙伴、教师、家长共同探究体验;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、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;还可以成为学习方案设计的主体,发动组织、实施和评价学习活动。伙伴之间协同配合,取长补短,合力完成任务。

    灵活转换的“场馆学习”:在“学程周”中,儿童学习的地点是可以灵活转换的,从校内的各种教室、功能室到校外的博物馆、实践基地等,所提供的丰富、专业而开放的资源给学生提供了教科书等无法比拟的感官刺激、信息刺激、思维刺激,促进儿童学习的变革。

    综合探究的“跨界学习”:在“学程周”中,儿童开展“跨界学习”。这种学习通常会多学科教师协同工作,让学生共同完成一个较大型的任务,体验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。如多个年级的“学程周”布展,涉及科学、美术、语文、数学、英语、劳技等多个学科领域,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跨界体验。

    应用信息技术的“虚拟学习”:“学程周”积极应对时代挑战,主动把“互联网+”作为重要资源加以运用,变革学习的结构,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。如:“BYOD学习”,学生自带移动设备(Bring Your Own Device)解决生活中的问题,通过移动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动力,进而促进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。

    三是学习路径重建。

    在“学程周”中,路径是指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使用的门路和方法,通常表现为从“学习起点”到“学习终点”的一段历程。学习路径可以是开放的,也可以是闭合的。在活动性学程中,学习路径具有共同特征,即“问”?“思”?“学”?“合”?“行”?“问”。这一学习路径体现了“四个突出”,即:突出学生主体,突出融会贯通,突出体验过程,突出问题解决。

    学生在“学程周”的学习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、多元化的同时,也体现出共性,他们会经历五大学习模块——“发现质疑”模块、“信息查阅”模块、“现场探究”模块、“跨界体验”模块和“活动评估”模块。一个个内容相对独立、时间可长可短、地点弹性安排的学习活动,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相联结,构成一个个完整的学程。五大模块与“‘问’?‘思’?‘学’?‘合’?‘行’?‘问’”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,每一模块或侧重于某一方面,或体现几个方面,灵活开放,因需而组。

    四是学习资源重组。

    活动性学程所需要的资源分为现实资源和虚拟资源。现实资源主要包括社会资源、人力资源和教材资源,虚拟资源主要是指网络信息资源。其中特别要关注的是四种资源的重组:

    场馆资源重组:让学生回到知识发生的现场去学习,就要让学生走向大自然,走向实践基地,走向博物馆,走向各种各样的工作现场。根据项目目标和儿童需求组合场馆资源,可以使教育资源价值最大化。同时,学校建立了课程资源群,向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学习,并获取教学的重要资源和方法。

    校园资源重组:“学程周”的学习,需要开放图书馆,建立校级、年级、班级和主题图书室、图书角,让阅读无处不在;开放活动室,支持拓展性活动课程实施,建设满足各学生社团活动的活动室;开放校园网,实现WiFi校园全覆盖,开展随时随地的学习。校园内的这些资源经过重组,更为适合儿童学习的展开。

    社区资源重组:建设学习型社区,将社区学习中心、社区活动中心以及各类文化资源进行分配与组合,满足学生成长需要。建设“家校共同体”,邀请家长进校园、进课堂、进课程。建设学习型家庭,开展家庭图书室、家庭实验室的星级创建,营造良好学习氛围。

    技术资源重组:教师以文本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等形式在“智慧学习平台”上发布学习任务,实现学生在课堂之外时时处处的学习。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需要资源支持时,可以上网或到学习资源区下载“资源包”寻求帮助。

    “学程周”的价值意义

    “学程周”是南京拉萨路小学的实践创新,其创新体现在何处,又有何借鉴的价值呢?

    “学程周”创造了涵养核心素养的学习样态。“学程周”的学习是以真实的活动任务驱动的,创造了一种新的儿童学习样态。引导儿童学习从校内走向社会,置身真实的学习情境,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,发展能力,成长生命,立德树人。具有典型样本意义的儿童学习样式“学程周”,丰富了国内基础教育教学的实践样式。

    “学程周”建构了属于儿童的课程形态。“学程周”突破了传统的课程模式,重参与,重体验,重过程,重应用,建构起儿童“自我规划—自发组织—自主探究—自在表现”的课程形态。儿童不只是课程的潜在受益者,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。在此过程中,儿童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,学习方式走向多元,主体意识被充分唤醒。学生学得轻松,学得快乐,学得主动,“慧”学“慧”玩“慧”生活。

    “学程周”形成了共生的学习共同体。“学程周”课程的实施改变了当下比较松散的学习组织形态。围绕着儿童的学习,教师、家长、社区工作人员等形成紧密的“综合育人共同体”,大家与儿童共同成长。

    (作者:刘宁 杨东亚,单位:南京市拉萨路小学)